天才一秒记住【小说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xiaoshuocn.net
洪武元年的春天,应天府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前所未有的肃杀与激昂。这座刚刚成为大明王朝都城的繁华都市,此刻正以一种庄严的姿态,见证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启。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,大明王朝国力鼎盛,兵强马壮,而北方,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元朝,已经分崩离析,各路军阀割据混战,民不聊生。
恢复中华,驱逐胡虏的时机,终于成熟了。
奉天殿内,朱元璋端坐于龙椅之上,目光如炬。他今日特意换上了十二章纹的衮服,那金线绣成的龙纹在烛火映照下栩栩如生,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。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,所有人都屏息凝神,等待着那个必将载入史册的时刻。
元主失政,天下大乱,生灵涂炭。朱元璋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地传遍大殿的每一个角落,朕承天命,举义兵,为天下除残去暴。今当北伐,克复中原,还我汉家衣冠!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殿下的众将,最后,定格在常遇春的身上。那目光中既有君王的威严,又带着一种近乎兄长的期许。
此次北伐,任重道远。朕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,总领北伐大军。任命常遇春为副将军,兼前锋统帅,率领先锋军,先行出发,为大军扫清道路!
末将遵命!常遇春与徐达一同出列,单膝跪地,声音响彻云霄。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那是激动,是期待,更是一种使命即将实现的庄严。
这一刻,常遇春等待了太久。从他还是一个放牛娃,看着蒙古贵族欺压汉人百姓时,他就梦想着有一天,能将这些侵略者赶出中原。如今,这个梦想,即将在他手中实现。
散朝后,常遇春没有立刻回府,而是来到了校场。春日的阳光温暖地洒在青石板铺就的场地上,几株新栽的柳树已经抽出了嫩芽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。他脱下官服,换上了一身轻便的战袍,手持虎头湛金枪,在空旷的校场上,一招一式地练了起来。
枪影翻飞,呼呼生风。他的动作,不再仅仅是力量的展现,更融入了多年的经验、智慧和对未来的期许。每一枪,都仿佛在刺向北方那片被异族统治的土地;每一枪,都充满了对光复故土的渴望。
常将军好枪法!一个清脆的声音从校场入口传来。常遇春收枪而立,转头望去,只见一个年轻的文官正站在那里,面带微笑。这是新任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宋濂,以博学多才着称。
宋学士过奖了。常遇春微微颔首,擦拭着额头的汗水。
宋濂走近几步,目光落在那杆虎头湛金枪上:此枪跟随将军多年,想必见证了不少沙场传奇。
常遇春抚摸着枪杆上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,眼神变得悠远:这杆枪,是我在濠州时,从一个蒙古百夫长手中夺来的。那时我还是个无名小卒,只凭着一股血气之勇。
他顿了顿,继续道:记得那年我才十五岁,和村里的几个伙伴去放牛。正好碰上蒙古贵族打猎,他们看中了我们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小翠,就要当众抢人。小翠的哥哥上前阻拦,被那些蛮子一刀砍死。我躲在草丛里,看着小翠被拖走,听着她撕心裂肺的哭喊,却连站出来的勇气都没有...
宋濂静静地听着,没有打断。
那天晚上,我偷偷跑到蒙古人的马厩,放走了他们的马匹,还偷了这杆枪。常遇春的声音低沉下来,从那时起,我就发誓,总有一天,要让这些欺压我们汉人的蛮子付出代价。
夕阳西下,将常遇春的身影拉得很长。他收枪而立,大口地喘着气,汗水浸透了衣衫。他望着北方,眼中燃烧着熊熊的火焰。
爹,娘,大哥,你们看到了吗?他轻声说道,遇春,要北伐了。要为咱们汉人,夺回自己的天下了。
宋濂感慨道:将军此去,必当名垂青史。
常遇春苦笑一声:名垂青史?我常遇春不过一介武夫,只知杀敌报国。什么青史留名,那是你们读书人的事。
将军过谦了。宋濂正色道,驱逐胡虏,恢复中华,此乃千古功业。将军身为先锋,必当首当其冲,其功绩不亚于卫青、霍去病。
常遇春摇摇头:卫青、霍去病...那些都是传说中的英雄。我常遇春不过是个放牛娃出身,能有今天,全靠皇上知遇之恩。
他抬头望向天空,那里有几只大雁正排成字形向北飞去:北伐之路,将比平定张士诚更加艰难。元朝虽已衰落,但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,其主力骑兵依然是强大的威胁。此去,前路漫漫,吉凶未卜。
但他没有丝毫畏惧。因为他是常遇春,是大明的第一战神。他的使命,就是在最需要他的地方,用他的枪,为大明开辟出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。
几天后,在应天府外,朱元璋亲自为北伐大军送行。春日的阳光下,数万将士盔甲鲜明,刀枪如林,场面蔚为壮观。朱元璋拉着常遇春的手,千言万语,最终只化作一句:伯仁,朕等你凯旋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大明第一战神请大家收藏:(www.qidianxin.com)大明第一战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