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小说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xiaoshuocn.net
深秋,汉中城迎来了难得的晴好天气。 天空澄澈高远,阳光洒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,带来了几分暖意。
相较于一年前,这座总督府所在的城市,似乎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生气与秩序。
城西市集,人头攒动,喧嚣远胜往年。 贩夫走卒的吆喝声、顾客的讨价还价声、车轮碾过石板的轱辘声交织在一起。
货物种类也明显丰富了些,除了本地的山货、药材、井盐,还能看到来自龙安府的新式农具、成都官营织坊出产的结实土布。
甚至偶尔能见到一些通过 郑广铭 船队冒险运来的、包装粗糙的闽铁器具和南洋香料。
虽然价格不菲,但至少出现在了市面上。
粮行的牌价相对稳定,这是社仓调控和军屯产粮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一个卖炊饼的老汉一边麻利地收着铜钱,一边对熟客念叨:“今年这光景,好歹知道米价不会一下子飞到天上去,心里踏实不少。”
在城中较为清静的茶楼里, 几位穿着体面的商贾和略有身份的文人正在品茗闲聊。
话题不再像以往那样肆无忌惮地抨击时政,尤其是涉及那位陆督师时,言辞谨慎了许多。
“听闻昨日府衙又贴出告示,招募民夫疏浚城外褒水河道,工钱日结,不克扣。”一个绸缎商人说道。
“王知府如今行事,倒是雷厉风行,说修路就修路,说浚河就浚河。”另一人接口,语气复杂,“只是这税赋…唉,清晰是清晰了,可一分也少不了啊。”
“总好过以往层层加码,胥吏如狼似虎。”一个老秀才捻着胡须,“至少如今,你去府衙户房办事,该多少就是多少,少了些腌臜气。
听说那个赵半城…啧啧…” 他摇了摇头,没再说下去,但众人都明白那未尽之语中的警示意味。
变化更明显地体现在治安与诉讼上。 府衙东侧的“鸣冤鼓”,往年时常被擂响,多是乡民状告胥吏勒索、豪强欺压。
今年以来,这类鼓声稀疏了许多。并非冤屈没了,而是新政之下,胥吏行为受到约束,豪强如赵半城者被雷霆镇压,使得许多潜在的纠纷被遏制在了萌芽状态。
负责刑名的刘推官在处理案件时也感觉轻松了些。以往常见的,因田土、债务引发的恶性斗殴、命案有所减少。
街头巷尾,偷鸡摸狗、欺行霸市的地痞流氓也似乎收敛了许多。
一来是官府巡查力度加大,二来是社仓和以工代赈给了底层百姓一条活路,走投无路铤而走险的人自然就少了。
监狱里的囚犯,虽然依旧不少,但成分悄然发生了变化,以往因抗税、被胥吏陷害而入狱的比例下降,真正的盗匪、凶徒比例有所上升。
当然,作奸犯科之事并未绝迹,只是形态有所变化。 一些更为隐蔽的犯罪开始浮现。
例如,有胥吏与奸商勾结,利用对新税则的理解,帮助商户“合理”避税,从中抽成。
也有豪强子弟,不再明目张胆地强取豪夺,而是利用规则漏洞,通过复杂的契约和诉讼来侵占他人财产。
这些,都对史可法领导的监察体系和 王远 等地方官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。
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。 汉中城的夜市比以往延长了半个时辰,官府并未强行驱赶。
巡逻的兵丁队伍整齐,步伐沉稳,给夜市增添了几分安全感。
花灯映照下,百姓的脸上少了几分以往的惶惑与麻木,多了几分对眼前安稳生活的珍惜。
总督行辕内,陆铮听着沈继荣关于近日民情、治安及商业的汇总,脸上并无太多得色。
“市面繁荣,源于秩序初定,吏治稍清,百姓稍安。此乃基础,非是功绩。”
陆铮沉声道,“作奸犯科者形态变化,说明旧弊虽除,新弊又生。吏治如逆水行舟,一刻不能放松。
告诉史可法和王远,需得与时俱进,完善法度,加强监察,尤其要防范胥吏与奸商、劣绅形成新的利益勾连。”
陆铮走到窗边,望着汉中城稀疏却顽强的灯火。这座城市的些许繁荣与安定,是他用铁腕新政和无数心血换来的,脆弱而珍贵。
他知道,这仅仅是开始,未来的风浪会更大。但至少在此刻,他脚下这片土地,正朝着一个更有秩序、更充满希望的方向,缓慢而坚定地前行着。
而这细微的变化,正是他所有宏大抱负的起点和基石。
初冬,第一场薄雪悄然覆盖了汉中城的屋檐。
总督行辕的书房内,炭火噼啪作响,陆铮正与史可法、王朗(四川布政使)及几位核心幕僚,审视着一幅详尽的川陕行政舆图。
图上,两省所辖各府州清晰在列。
“川陕两省,乃我军政根基。需对其丁口、田亩、物产、官吏了如指掌,方能如臂使指。” 陆铮手指划过地图,“且与我说说,这两省之下,究竟是何光景?”
史可法对此早有准备,他执掌民政,对此谙熟于心,上前一步,条理清晰地禀报: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大明卫请大家收藏:(www.qidianxin.com)大明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