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小说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xiaoshuocn.net
文华殿(常举行小型御前会议之所)
偌大的文华殿内,炭火盆烧得噼啪作响,却依然驱不散那股深入骨髓的寒意。
咸熙帝并未端坐御座,而是与几位重臣围坐在一张铺着北疆舆图的紫檀木桌旁。
这是在嘈杂朝议之后,真正决定国策的核心圈子。
在座的有首辅李标、次辅钱龙锡、户部尚书毕自严、兵部尚书王洽,以及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。
气氛比皇极殿上更为凝重,也更为务实。
咸熙帝揉了揉眉心,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,声音也有些沙哑:“朝会上吵嚷半日,于事无补。
今日没有外人,朕只想听诸卿实话。北疆,究竟还能不能守住?朝廷,到底还能不能拿出钱粮来?”
首辅李标,老成持重,须发皆白,他率先开口,语气沉稳却带着沉重:“陛下,守,必须守。杨岳在通州一日,北疆人心便稳一日。
然,如毕部堂所言,国库空虚已非一日之寒,乃是多年积弊、天灾人祸交织之果。强令催征,确有可能官逼民反,此非危言耸听。”
兵部尚书王洽接过话头,他面容刚毅,更关心军事现实:“陛下,李阁老所言极是。然军中无粮饷,士卒不用命,此乃铁律。
宣大张勉仁处已是苦苦支撑,蓟镇谢尚政亦只能勉力自保。
如今之势,非是能否‘守住’,而是能‘守多久’,以及……代价几何。”
咸熙帝的目光投向一直沉默核算着手中账册的户部尚书毕自严。
毕自严抬起头,他面容清癯,眼神却锐利如刀,透着一股管钱谷之人特有的精明与无奈。
“陛下,”毕自严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无比,“臣方才又粗略核算一遍。去岁太仓库实收银两,约合三百五十万两。
而仅北疆蓟、辽、宣、大、山西诸镇,额定饷银、粮草折色、器械补充,一年便需近四百万两!
这尚不包括京营开销、百官俸禄、宗室禄米、各地水利赈灾等项。寅吃卯粮,早已是常态。”
他放下账册,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:“臣非不愿催缴,而是江南诸府,积欠已成痼疾。
地方缙绅盘根错节,或以‘灾伤’为由,或以‘民困’搪塞,征税之吏往往为其所制。强催,恐真如李阁老所言,激起大变。
然若不催……”他看了一眼王洽,“王本兵麾下的将士,就要哗变了。”
次辅钱龙锡沉吟片刻,开口道:“陛下,毕部堂所言确是实情。江南之税,如挤湿毛巾,用力过猛则断,不用力则无水。
臣以为,或可双管齐下。一方面,派一得力重臣,持尚方剑,总督江南粮饷。
专司催缴历年积欠,以示朝廷决心,亦可绕过部分地方掣肘。另一方面……”他顿了顿,看向咸熙帝,“对川陕陆铮,或需更明确之旨意。当前中旨申饬,隔靴搔痒。
陛下或可予以其部分名义,如‘督师陕甘军务’之类,令其有权协调陕西、乃至觊觎甘肃,使其为北疆真正分担压力,届时再令其加大协饷,亦有名正言顺之由。”
这是一个大胆的建议,意味着进一步承认并扩大陆铮的事实权力范围,以换取其更积极的支援。
王洽立刻表示赞同:“钱阁老此议,老成谋国!陆铮虽跋扈,然其能练兵、能筹饷,乃不争之事实。
若使其名正言顺负责西北侧翼,杨老帅便可专心应对皇太极中路主力。此乃以毒攻毒,不得已而为之策!”
李标却持重地摇头:“此议虽能解燃眉之急,然陆铮之势已成,再予其名分,恐养虎为患。日后尾大不掉,何人能制?朝廷体统何在?”
毕自严也皱眉道:“且川陕自身开支巨大,陆铮能否、愿否拿出更多钱粮协济北疆,仍是未知之数。
若予其名分而不得其实惠,则朝廷威严尽失矣。”
咸熙帝听着几位心腹重臣的争论,心中天人交战。他明白钱龙锡和王洽的建议是务实的,在当前危局下,利用陆铮的力量是代价最小的方法。
但李标和毕自严的担忧也同样在理,这是饮鸩止渴。
他沉默了许久,殿内只剩下炭火的噼啪声。
最终,他长长吐出一口气,仿佛做出了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。
“毕卿,”他看向户部尚书,“江南催缴之事,就依钱先生所言,着廷推一稳重能臣,总督江南粮饷,专责此事。
告诉他,朕不要借口,只要结果!”
接着,他目光扫过李标和钱龙锡:“至于陆铮……拟旨,加陆铮太子太保衔,敕令其‘统筹川陕及甘肃军政务,相机策应北疆’。
措辞……要严谨,既要予其权责,亦要暗含限制,具体如何措辞,两位先生与王伴伴仔细斟酌。”
皇帝没有完全采纳钱龙锡“督师陕甘”的建议,而是用了“统筹”、“策应”等更模糊的词语,留下了回旋余地。
但这已然是对陆铮势力的又一次重大让步。
“陛下圣明!”钱龙锡和王洽躬身道。李标嘴唇动了动,最终也只是化作一声无声的叹息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大明卫请大家收藏:(www.qidianxin.com)大明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



